今天最紅的新聞,大概是這篇用日語平假名注台語的這篇網路文章了。但是其實在日治時代,日本人就已經用假名的方式來記錄台灣的文字,包括的不只是台語,也有原住民各族語言及客家語。這個背景與日本統治初期的政策有關。日本人統治台灣以後,一方面是為了政策的推行,二方面是為了調查台灣舊有習慣(簡稱「舊慣」),來制定法律,而語言是溝通的重要媒介,因此訓練許多「通譯(翻譯員)」,並記錄台灣的語言說法(也就是「言葉(ことば)」)。
舊慣調查先調查了漢人的習俗,1909(明治42)年開始記錄原住民的部分。例如在阿美族親屬稱謂,日本人記載父親叫「アマ(現在羅馬拼音為ama)」,母親為「イナ(ina)」。
在1906(明治39)年,第一版的《台日大辭典》編纂完成,目前中研院語言所有做成網路資料庫。對於日本人而言,語言不僅是為了調查台灣的傳統,同時也滲透新的生活及觀念到台灣人的生活當中。我曾經寫過一篇論文,探討在日本統治時代,總督府對於台灣所實施的生活改善對於台語語彙的影響。
以圖例的「衛生」來說,台語中「衛生(ue7-sing)(ヲエ シェン)」 就是由日本人的政策而來。由於日治初期台灣環境極度不衛生,造成日軍大量死亡,因此進入台北城以後,命英國技師「爸爾登(總督府檔案原文,今流通資料多寫「巴爾登」為誤)」進行衛生工程調查及改善。後來台灣有「衛生衣(ue7-sing-i)(ヲエ シェン イイ)」「衛生衫(ue7-sing-sann)(ヲエ シェン サア)」等詞皆是受其影響。
從圖例上來看,例如:「ヲエ シェン イイ」的詞條是寫:「衛生衣。莫大小のシャツ」。「衛生衣」是中文解釋,「莫大小のシャツ」是日語解釋,「莫大小」不能照字面解釋,它是「メリヤス」的借字,是「彈性平針縫」,為17 世紀左右西班牙及葡萄牙的外來語。
(ptt原文連結)
https://www.ptt.cc/bbs/Gossiping/M.1430226330.A.741.html
《台日大辭典》網路版
http://taigi.fhl.net/dict/index.html